3月15日,在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之际,我院学生赴北京孙中山行馆、清海军部与陆军部(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和北京文丞相祠,开展“正气之路”两岸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由学校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办、历史学院“形势与政策”小组承办。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雷蕾老师,在校港澳台学生(含交换生)代表,小组第十八届领导团队成员、2024级新成员和高年级成员郭婧、吴弘亮、洪传凯、吴怡、游泽昊等参加活动。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行馆是本次行程的第一站。1924年冬,孙中山先生三赴北京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却不幸肝疾发作,一病不起。次年3月11日,他在行馆内签下遗嘱,临终仍言“和平、奋斗、救中国”,翌日与世长辞。行馆门前,同学们在小组组务总监周逸峰的讲解中,回顾光辉历史、追怀先驱风范,深刻感悟孙中山先生毕生追寻“天下为公”的浩然正气。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名句,是以刘和珍、杨德群等为代表的北师大校友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列强步步紧逼和北洋政府屈辱退让,数千北京学生和市民高举印有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字样的横幅上街示威游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熠熠生辉。天地不言、英灵长存,“三·一八”纪念碑前,同学们庄严肃立、抚今追昔,感先烈之凛然、悟革命之不易。
孙中山先生生前常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自勉,并曾多次手书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天地正气”,墨宝留存至今。行程最后一站,同学们深入府学胡同,瞻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丞相祠。史载七百多年前,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在此被囚三年,不畏残酷折磨、百端诱降,终以不屈被害。他在狱中写下千古闻名的《正气歌》,追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仁人志士,接续“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从容情怀。同学们在祠内刻有文征明手书《正气歌》碑文的石壁前驻足,逐句解读诗作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悠远内涵。随后,大家经过陈列有文天祥生平事迹材料的展厅,来到相传由其亲手种植的枣树之前。枣树枝干虬曲、向南倾斜45度,近千年而不倒,文丞相“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赤胆忠心宛在。最后,大家步入祠堂正殿,向文天祥塑像三鞠躬。
活动过程中,主办方还就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组织了简短而生动的问答环节,并以“正”“气”“之”“路”为关键字开展古诗词“飞花令”竞赛。同学们认真思考、踊跃参与,展现出两岸学子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本次活动恰逢其时、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同学们既在以孙中山、文天祥为代表的“古今完人”精神感召下涵养“天地正气”、锤炼意志品质;又通过共行、共读、共学增进彼此交流、建立珍贵友谊。临别之际,北京瑞雪纷飞,更为行程增添了别样意涵。未来,“形势与政策”小组将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一如既往坚持时事知识学习和两岸青年交流并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好新时代“正气之路”提供育人平台,贡献应有力量。
(“形势与政策”小组 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