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动态
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动态
寻迹古刹里,踏青山水间——春秋学社云居寺、石经山参观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4-05-09     访问次数:

2024年4月4日,正值清明踏青时节,春秋学社组织了前往云居寺、石经山的参观学习活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华喆老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鸣飞老师担任领队,活动共有15名学社成员参与。


图片1.png


上午9时许,学社一行抵达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云居寺,正式开始参观活动。讲解员在行进间为大家介绍寺庙悠久的历史文化。云居寺由寺院、石经山、藏经洞和唐、辽塔群共同构成,始建于隋大业年间,至辽圣宗时期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珍藏有大量石经、纸经、木经,有“三绝”之称。其中尤其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图片2.png


图片3.png


云居寺在我国近代历史上遭遇了深重的苦难,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云居寺曾于1937年秋后、1939年秋后、1942年相继经历了三次大规模轰炸,主体建筑大部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人员对云居寺石经进行清理、研究,并成立专职机构进行保护。如今,云居寺已恢复原有规模,形成了以山门(天王殿)、毗卢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为主的五组院落。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塔、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伴随着细致的讲解,学社的成员们穿过层层宝殿,来到了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北塔之前。云居寺内南北原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压经塔,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称罗汉塔,高30米。其下部为楼阁式,中间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形制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塔周的四角各置有一座小型密檐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711年)至开元十五年(727年)间所建。古塔高耸,石碑矗立;开元年间的刻字在经过修复后清晰可辨;唐塔内佛陀与胡人的浮雕依然栩栩如生。在参观过程中,学社成员们既深化了对古代寺庙建筑文化的认识,也直观感受到了历史文物穿越“时空”的力量。


图片7.png


图片8.png


在云居寺的藏经地穴中,大量的石经层层叠叠,安藏于昏暗的地穴,浸润着岁月的辙痕。历史上云居寺虽然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其中辽、金两代所刻佛经是已消失的辽《契丹藏》的复刻本,在研究佛教、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书法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研究价值。目前已发现完整的云居寺石经经板有14278块,共镌刻佛教经籍1000多部3000多卷。它不仅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还是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的实物根据,对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片9.png


存下的是文物,留下的是文化。云居寺大量经书的存世为我国古代史与佛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珍贵史料,更给予了观者以精神的浸润。“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房山石经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告诉我们为学治学、修身做人、文明传承的法门。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学社成员们结束了云居寺的参观,在小憩后沿着山中石路蜿蜒向上,探寻寺后石经山的藏经洞。石经山海拔 450公尺,不仅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山腰处,九个藏经洞呈一字排开于平台与峭壁之上,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版都是静琬早期所刻。


图片12.png


下山后,学社成员们合影留念。本次旅程圆满结束。


(春秋学社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