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和18日,“文本•影像•历史”第三届全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功举办。本届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摄影出版社等等20多所大学和机构的专家学者。会议由影像史学教研室主任吴琼主持,历史学院副院长姜海军代表学院致开幕辞。
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35篇,根据研讨会主题,其中的19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研讨会分“文本与影像”、“影像与历史”、“影像史学研究动态”三个分论题。
17日下午,会议围绕第一个分论题“文本与影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萍对近四十年影像史料(主要是图像史料)的出版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和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的范国平联系自己的出版经历,就抗战影像史料出版中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历史影像全集》进行了交流;南开大学的侯杰就《支那事变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做了探究与分析;山东画报社的傅光中在论述了《支那事变画报》翻译出版的价值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学通就《图说中国》的影像阐释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晚晴社会状况。
18日上午,围绕第二个分论题“影像与史学”,南京大学的韩从耀回顾了中华图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就百卷本的《中华图像文化史》的构想,书写与出版的实践活动做了交流;陕西师范大学的郭海文从形象史学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她对大唐公主饮食生活的研究成果;南开大学的常春波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年画为中心进行了民间想象与视觉表达等角度的探讨;南京大学贾登红探讨了图像史研究中的“碎与通”问题;徐州工程学院的杜鹏在他的文章中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例,对“谶纬”思想影响下的汉画像石建筑图样“符瑞”作了考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罗永明以西方记者卡尔·迈当斯为个案考察西方记者摄影报道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南京大学的陈志伟就影像如何呈现布依族的社会历史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18日下午,会议围绕第三个分论题“影像史学动态”,宁波大学的钱茂伟将影像史学与公共史学联系起来,认为影像记录是公共影像史学发展的方向;南京大学的王灿从纪录片和历史剧出发,论述了历史影视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教研室主任吴琼发表了《从历史影像实验到影像史学研究》的论文,结合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影像实验教学的建设和经验分析了影像史学的构成基础,提出了适应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路径和学术规范,供与会人员讨论思考。
历史学院董立河、张建华、马卫东、张昭军、王志刚等老师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分论题主持人和主要点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参会的专家与学者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实验室,播放了历史影像实验室成员主创的历史影像代表作品和中心宣传片。对影像史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等问题深入交流,高度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影像史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是全国传统史学研究的重镇,也是全国高等历史学科最早开展影像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单位。自2015年1月开始,历史学院历史影像研究中心依托在实验教学和影像史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探讨的内容不断深入。影像史学作为历史学的新领域在学术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采写、摄影:胡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