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于上午9时在前主楼A744会议室隆重举行。本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以“守正与创新:幽州学研究的新进展”为主题,汇集了来自日本明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北京市文物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立足于史书典籍等传统文本和石刻墓志等出土文献,与会学者围绕“幽州学”议题,就区域史、政治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图 1 第四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涛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致欢迎辞。杨院长追溯了历史学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以“陈垣先生的根袛之学,白寿彝先生的贯通之学,刘家和先生的中外会通之学”总结历史学院的学脉特色,同时表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今后历史学院的发展方向,相信本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上涌现出的新思想、新成果必将为推动古代史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图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致开幕辞
随后,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和南开大学夏炎教授分别致辞。作为“幽州学”的首倡者,气贺泽保规教授表示,自2015年第一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以来,“幽州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幽州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地方志研究普及的今天,“幽州学”并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为地方史研究。气贺泽保规教授希望借助本届学术研讨会,为青年学者们搭建起交流和共享的学术平台。
图 3 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致辞
夏炎教授回顾了“幽州学”的缘起,指出继“长安学”和“洛阳学”之后,“幽州学”成为又一以区域史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历经发展而渐成气候。从硕学泰斗到青年才俊,“幽州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合理梯队,学术队伍和研究层次都有所提高。夏炎教授表示,作为明年第五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南开大学期待并欢迎各位学者再次汇聚天津,共同探讨“幽州学”的相关话题。
图 4 南开大学夏炎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吴梦麟研究馆员和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先后作了主题报告。之后,进行分场报告和评议阶段。会议论文基本围绕“幽州学”这一核心议题,重点关注石经墓志的汇编整理和考释解读、幽州边郡的政治文明与历史地位、边地节度使与唐廷中央的互动等问题;同时研究层面在地理空间上亦有所延展,内容涉及唐都长安的社会生活和家族变迁,共同构成了相对开放的会议探究格局。
图 5 与会学者聆听主题报告并交流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副教授主持。蒋爱花认为,仰赖于出土文物的发现以及出土文物与传世文本的结合,有关幽州学的研究已经推进到十分细微的程度,新材料的发现为学术结论的圆满提供了更多可能。
图 6 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副教授发言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吴梦麟研究馆员结合自身多年发掘、搜集、保护和运用石刻文物的经历,肯定了与会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出土文物的重视,同时提出在引用墓志时应注意考证和定名,规范对墓志的注录和描述,明确对出土、传世与征集墓志的区分。
图 7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吴梦麟研究员发言
闭幕式上,南开大学夏炎教授作会议总结,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贞教授致闭幕辞。与会学者在回顾前三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了“幽州学”的学术概念、学科定位、学术体系及研究范围等问题。夏炎教授指出“幽州学”的共通联动性和综合性,认为“幽州学”并非幽州历史学,其研究范围不仅涵盖历史学问题,还涉及其他学科和领域,希望能继续拓展视角,推动“幽州学”的发展。气贺泽保规教授表示,“幽州学”的学科定位有待进一步深思,其系统理论和研究范式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和推进。赵贞教授强调了“幽州学”与唐史研究的紧密联系,认为“守正与创新”不仅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也是未来“幽州学”的发展方向。
图 8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贞教授致闭幕辞
本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既聚焦于区域史和政治史领域的传统相关议题,又关注到墓志石刻等新近出土材料,在“守正与创新”的立足点上将“幽州学”研究向前推进,取得了圆满的结局。与会学者共同期待下一届“幽州学”学术研讨会能踵事增华,为“幽州学”开拓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
(撰稿/供图: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硕士生 宋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