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蒋杰教授应邀来到我校,在教四101教室举办题为“新旧帝国主义的博弈:抗战时期日法关系的演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系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讲堂系列讲座,也是历史学院“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主要发达国家国情系列讲座的第十八讲。
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形势与政策”小组共同承办。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庞冠群,世界近代史教研室江天岳、谷雪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云逸等出席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前来聆听,学术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蒋杰老师引用抗战时期法国驻华武官纪业马(Jacques Guillermaz,1937—1943年在任)之语,点明日本全面侵华前后法国在远东核心利益诉求的转变。蒋老师提出三个关键问题,即面对卢沟桥事变前后错综复杂的远东国际格局,英美法、德意、苏联各自抱有怎样的诉求。以此为切入点,他系统梳理了地缘政治博弈、意识形态冲突下的远东国际关系,阐明了战时日法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
随后,蒋杰老师从“法国及各国的调停努力”、“八·一三事变前后局势的加速恶化”、“1937—1940年间的法日关系”和“维希政府时期的法日关系”四个方面,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分析。他指出,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对日本整体保持着较为强硬的态度,法国驻华公使鲍黛芝(Jacques Baudez)、远东舰队司令毕果(Jules Le Bigot)先后通过实行“上海中立化”方案、推动建立“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等手段与日本对抗。直至1940年法国在欧洲败降后,代表维希政府的法国驻远东外交机构和殖民当局才不得不转向对日妥协,在被迫撤销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 允许日本宪兵队进驻上海法租界,组织界内巡捕学习日语等。1941年,法日签订《达尔朗—加藤协定》(Les accords Darlan-Kato),承认日本驻军中南半岛合法化,授权日本使用半岛南部的机场。但是维希政府仍坚持承认重庆国民政府为中国合法代表,这充分体现出战时法国在中日之间采取的政治立场。
在讲座过程中,蒋杰老师展示了许多有关抗战时期上海租界和日法关系的历史档案和照片。这些来自档案馆的珍贵资料作为主讲人常年深耕原始档案的成果,直观展现了战时法国势力在华活动的历史图景,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史料价值。
蒋杰老师总结指出,二战初期法国在欧洲战场面临德国的巨大威胁而无暇东顾,极大影响了其远东政策的制定;战败后,法国既要维护殖民利益,又要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同时还需考虑与英美等盟友的关系,虽举步维艰,但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在东亚和中南半岛的部分势力。法国在远东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充分体现了其以殖民利益为核心的帝国主义本质。
在提问环节,蒋杰老师就上海法租界内的多元族群、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使用、重庆国民政府对“自由法国”的外交承认问题以及《达尔朗—加藤协定》的签署过程与具体内容等话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向积极提问的同学赠书留念。“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代表为蒋老师赠送了讲座纪念海报。
历史学院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庞冠群老师分享了参与本场讲座的体会。蒋杰老师向主办方致以诚挚感谢,勉励同学们潜心钻研历史,在学术研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蒋杰教授来京期间,我院师生还陪同其参观了位于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等近代史迹。
历史学院“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主要发达国家国情系列讲座自2011年首办以来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该系列讲座选择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邀请历史学界国别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上述国家的政治传统与现实国情,分析其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动因。至今,讲座已先后邀请到张建华、郭华榕、孙立新、安然、郭家宏、梅雪芹、巴斯蒂夫人(法国)、徐建新、李兴、吉勒·佩古(法国)、滨下武志(日本)、让-米歇尔·德瓦乐(比利时)、沈志华、高毅、高岱、贾珺等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撰稿:吴雨泽、王涵禹;审定:闫波桥、周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