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14时30分,陕西师范大学王成军教授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作题为“中西古典史学比较若干问题刍议” 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是京师史学名家前沿“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与互鉴研讨班”系列讲座研讨第三讲,由历史学院蒋重跃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师生齐聚北京师范大学主楼638会议室聆听讲座。
在此次讲座前,王成军教授与赵世超先生、蒋重跃教授、刘晓东老师等一同看望了刘家和先生,并进行了简要研讨。刘先生精神矍铄、观点精妙,与各位老师进行了简要研讨。研讨中,王成军教授向刘先生讲述了一些研究要点。刘先生则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建议。他们对中西古典史学的异同、研究方法、以及当今时事与历史学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讲座前,蒋重跃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简要介绍。讲座伊始,王老师回忆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期间刘家和先生的谆谆教诲。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个是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的意义何在。第二个是主要的比较对象是什么。第三,则是论述了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研究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关于第一个问题,王老师从历史的三个维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对论文问题进行论证。历史本体论角度强调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化对古典史学内在本质的理解。认识论角度探讨中西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而价值论角度则将中西古典史学比较与现代史学体系的构建产生直接关联,在其中,历史的借鉴意识则是研究的关键。作为我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基地的北师大历史学院,在践行以史为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共乐教授提出的应广泛吸收历史和世界成功经验,通过比较定位和发展我国三大史学体系观点,其实正是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的旨趣所在。
关于第二个问题,王老师讲解中系统指出:关于比较内容,比较方法论是古今中外历史研究的基础,尤其是中西历史比较。古代世界体系中,中西历史具有高度可比性。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一直持续到西罗马帝国时期,这是西方史学的古典时代。中国古典史学虽然观点各异,但主要仍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先秦与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及史学发展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风貌,为中国史学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关于最后一个问题,王老师回顾了在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林志纯先生是中西古典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中国古典时代的理论概念,并对中西的古典史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朱本源先生则通过中西比较研究殷朝的生产方式,并发表了多篇关于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的长文,对孔子和司马迁的历史学理论进行了现代诠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我国二十世纪中西古典史学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刘家和先生,他主张运用贯通古今,中外比较和中西互鉴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有深度的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打破西方历史学术话语体系的束缚,构建更为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和中西古典史学比较体系。还有庞卓恒先生的《中西与文明比较》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张广智先生则从史学传播和回响的角度探讨中西方古典史学的相互影响,为中西古典史学比较提供了新视角。等等。
王成军教授的讲座不仅梳理了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王成军教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中西古典史学的异同、研究方法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蒋重跃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王成军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中西古典史学比较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撰稿:宋昊璘,肖裔琛
审校:周述延、陈映錡
摄影:洪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