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位置: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讲座
 “长安与长安文化”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25-04-30     访问次数:

2025年4月9日9时30分,陕西师范大学赵世超教授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作题为“长安与长安文化” 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是京师史学名家前沿“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与互鉴研讨班”系列讲座研讨第二讲,由历史学院蒋重跃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师生齐聚北京师范大学主楼600会议室聆听讲座。

 

 

1 - 副本.jpg


 

在讲座前日,赵世超先生与蒋重跃教授、王成军教授、刘晓东老师等一同看望了刘家和先生,并进行了简要研讨。刘先生精神矍铄、观点精妙,与各位老师进行了简要研讨。刘先生对当今时事与历史学研究的关系、中西史学的异同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简述了自己的见解,赵世超先生对刘家和先生的见解深表赞同。蒋重跃教授、王成军教授等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刘家和先生进行了交流。

 

 

1.jpg

 

讲座正式开始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教授做了欢迎发言,本次讲座主持人蒋重跃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简要介绍。

讲座伊始,赵世超先生回忆了与刘家和先生的讨论,论述了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与互鉴的重要性。接着,本次讲座正式展开。赵老师此次讲座分为三方面:

第一部分,关于长安。赵先生首先介绍了长安作为周秦汉唐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接着,他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了长安地区的特殊性,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和关中平原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形成了狭管效应。关中以北的地形分布,以及秦岭对土质的影响,使得长安附近土壤适合农业发展。赵先生还提到了长安附近具有特点的地名,并强调了粮食储存性对农业积累财富的重要性。赵老师引用《诗经》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有关内容和观点,阐述了生产力提高和人口密集导致的共同利益与冲突,以及国家机构的形成。最后,赵先生探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路径,指出村落定居农业和家族制度对我国早期国家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jpg



第二部分,关于长安文化方面。赵先生首先强调长安文化的深厚与辉煌,提到其早期发展、地域性与超越性,以及在历史上的领先地位和文化交汇。长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开放包容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赵先生引用多部古籍,如《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陕西卷》和《长安学十年学术论著选集》总序,来阐述长安的国际性和文化意义。赵老师进一步引用《史记》等文献,对比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强调长安文化的交汇与交融。他讲解了长安的古风,包括尊重集体、老人和秩序,并引用《荀子》等来阐释。赵老师还分析了长安作为汉唐都城的地理因素,以及长安文化的主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最后,赵先生指出长安文化重视民众,形成了统治和发展的基础,但也存在保守和缺乏创新的问题。

第三部分,赵先生主要讲解了关学。赵先生指出关学是中国古代长安学的一部分,讲解了关学中天意与天理的关系,引用《春秋繁露》等文献,强调了天理的探究。重点讲解了张载的关学思想,包括《张载集》中的主要著作和《西铭》的由来及其意义。引用程颐和朱熹对《西铭》的评价,强调其在理学中的重要地位。讲解了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以及唐安史之乱后至宋的治乱变化。简要讲解了张载关学的敦本善俗、学古力行,引用《宋史·道学传·张载》等文献,强调了张载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简要介绍了《孟子》中的井田制和宅里制,以及《宋史·吕大防传》中关于井田兵制的讨论。赵先生还讨论了关学对三纲的维护,以及张载对古礼的看法,并引用《白鹿原》的乡约及决罚,以及张载留驻横渠镇的原因,强调了对关学合理内核的汲取。

在讲座过程中,赵先生广泛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讲座内容既充实又生动。听众们全神贯注,不时记录下关键信息,并积极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最后,蒋重跃老师进行了精炼的点评,此次讲座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师生们普遍对长安及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安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撰稿:宋昊璘,肖裔琛

审校:周述延、陈映錡

                                                                                                                                                                   摄影: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