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2025年11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负责人赴河南省邓州市邓州古城考古工地,慰问正在开展田野考古实习的历史学院2023级考古学专业师生并召开2025年田野考古实习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河南省邓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红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赵云慧,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丁如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杜水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汉唐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邓州工作站负责人包伟柯,邓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张龙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王逸雯、梁丁元、杨桐,北京师范大学田野考古实习带队教师张保卿、刘岩,以及2023级全体考古学本科生出席会议。
下午三时,刘院长一行抵达考古工地院领导深入考古发掘现场,实地察看实习工作进展,并逐一走访各个探方,细致询问工作进度,对现场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观摩指导,并就具体操作环节与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丁如意一同参加考察。



下午四时,召开座谈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赵云慧主持。赵老师指出,本次实习是北师大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邓州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中,两个月来将课堂理论与田野实践深度融合,切身感受到邓州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刘红梅部长首先致欢迎词。刘红梅部长代表邓州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领导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参与此次考古实习的全体师生致以亲切问候。刘部长回顾了邓州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介绍了邓州古城的考古历程。她指出,宋金商业街遗址的发掘因其重要价值,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遗址展馆与公园,有效推动了考古成果的转化与利用。刘红梅部长强调,此次北师大考古专业师生的加入,为邓州考古与文旅事业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并表示,邓州市将全力做好支持保障,期待未来与北师大在科研实践、人才培养与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书写校地协作的新篇章。

随后,实习带队教师张保卿、刘岩进行相关工作汇报。张保卿老师在汇报中介绍,本次实习是北师大考古专业首次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具有开创性意义。实习在学院和当地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完成前60天的阶段性工作。实习前期受天气影响,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系统开展了理论教学;后期转入正式发掘后,同学们通过独立负责探方工作,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田野考古发掘技能。张老师表示,后续将继续以田野发掘为重点,适时开展资料整理和报告撰写,完成北师大田野考古人才培养的完整环节。

刘岩老师汇报了安全与生活状况。刘老师在汇报中表示,实习团队建立了严格安全保障制度,实行统一作息、集中就餐、结伴出行和工地封闭管理。在生活管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参与日常采购与财务管理,撰写工地生活日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刘老师特别介绍了实习期间组织的参观考察与党团学习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体验陶瓷制作、考察历史建筑等,这些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深化了同学们对邓州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刘老师表示,带队老师将继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实习工作圆满完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汉唐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邓州工作站负责人包伟柯对考古实习工作进行了介绍。包主任回顾了工作站自2021年成立至今五年的发展历程,并对各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包主任勉励同学们珍惜宝贵的田野实践机会,将课堂理论与考古实践紧密结合,在实战中锤炼专业本领。包主任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实习为起点,为后续实习团队树立标杆。

随后,2023级考古学专业的十位本科生依次就实习以来的收获与感受进行汇报。肖宜佳在60天的田野考古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不仅掌握了核心考古技能,更在与文物的直接接触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日后将继续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陈露瑶在汇报中分享了其探方的特殊发现与实践收获。通过亲手接触精美的出土文物,她深切体会到与历史对话的真实感。在技术实践方面,她掌握了CAD建模、无人机拍摄等测绘技能,这些经历让她不仅提升了田野考古专业能力,更全面感受到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

肖宜佳、陈露瑶同学在做汇报展示
金玥伊通过田野实习掌握了辨土、绘图等核心技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化,在与当地民工交流等过程中丰富了社会体验。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深化了她对考古行业的理解,也坚定了她的职业选择。林楠同回顾了在邓州两个多月的收获。她感谢工地老师的悉心指导,帮助她掌握了田野考古的基本技能。通过亲手发掘带有时代印记的文物,她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在与民工师傅的交流中,她体会到田野工作的独特魅力。这段经历深化了她对考古专业的理解和继续深耕的决心。

金玥伊、林楠同学在做汇报展示
党梦晗在两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中系统掌握了田野考古的核心技能,并对地层学、类型学有了更深理解,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并锻炼了生活技能,更加坚定了从事考古事业的选择。刘越通过完整参与田野考古全流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掌握了辨土、测绘等核心技能。担任“方长”的经历培养了她的责任意识与严谨态度,并带来了专业成长。

党梦晗、刘越同学在做汇报展示
张梨通过系统学习刮面、发掘流程和遗迹判断,已初步掌握田野考古基本方法,并在亲手发掘文物、体验工地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考古工作的理解与热爱。匡庭睿以手铲为线索,分享了田野考古的成长与感悟。从初学时的忐忑到熟练运用手铲分析地层,手铲见证了他技能的提升。在他眼中,手铲既是探索历史的钥匙,也是发现考古之美的画笔。这段经历不仅强化了他对考古学人身份的认同,更坚定了深耕专业的信念。

张梨、匡庭睿同学在做汇报展示
渠慎之认为,田野考古虽充满艰辛,但通过亲手发掘,他真切感受到了触摸历史的震撼。通过走访邓州古城,他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透物见人”的真谛,这段经历让他对考古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忽蓝以“痛并快乐着”总结她的实习体验。“痛”在于田野实践与课本知识的差异,从最初刮面时的忐忑到处理复杂遗迹的挑战;“快乐”则来自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方友的合作情谊,以及见证遗迹重见天日的成就感。这段经历让她从纸上谈兵成长为收获满满的考古人。

渠慎之、忽蓝同学在做汇报展示
考古文博系主任杜水生在听取师生实习汇报后,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邓州市提供的优越实习条件和业务指导表示衷心感谢。杜老师表示,看到学生们从最初对田野工作的茫然无措,到如今能够规范完成地层清理、遗迹判断等专业操作,这种扎实的成长令人欣慰。他指出,2023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作为北师大考古学专业首届学生,其田野考古实习对北师大考古学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杜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田野实习成果,并强调这段系统的田野训练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考古学的核心方法,更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杜老师最后勉励各位同学在后半段的实习中继续踏实求学,不断精进田野考古技能。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在座谈会中发表讲话。魏兴涛研究员对北师大历史学院领导、老师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领导、老师对河南考古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提到,尽管天气因素影响了部分进度,但同学们已成功触及邓州古城遗址的核心文化堆积,工作成果令人欣喜。魏兴涛研究员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专业表现,地层与遗迹划分、测量与绘图等均已达到专业水准。这种扎实的训练为他们未来从事考古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勉励同学们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虚心严谨的态度,在实践中深化对考古学原理的理解,不断提升田野工作技能。他强调,这次田野实习的宝贵经历将深刻影响同学们对考古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视野,并期待大家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取得更大收获。

刘林海院长在座谈会上进行总结讲话。刘院长首先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邓州市委市政府及实习基地全体工作人员为实习同学提供优质后勤保障表示衷心感谢。刘院长高度肯定了学生在实习中展现出的专业成长,指出大家不仅掌握了田野考古核心技能,并为大家能够顺利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而感到高兴。他特别强调,作为北师大考古学专业首届本科生,责任重大,他们不仅是学校田野考古实习的先河,而且为未来考古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样本。刘院长对下一阶段实习做了安排,希望同学们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珍惜实践机会,在专业道路上精益求精,实现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双提升。同时也期待校地合作持续深化,拓展至文物整理、学术研究等更多领域。刘院长最后表示,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北师大考古学专业必将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北师大人应有贡献。
会议最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成立于2022年,2023年起开始持续招收考古专业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科的持续稳步发展,不仅顺应了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更离不开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支持。参与此次田野实习的同学纷纷表示,将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立足于邓州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继续扎实打好考古基础,未来努力讲好考古故事、文物故事、邓州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金玥伊
摄影:刘岩、梁丁元、陈露瑶
初审:张保卿、刘岩
复审:杜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