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至21日,“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中国现代史学会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承办,《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纪念馆研究》编辑部共同协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一、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范立双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孙红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太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主编、研究员沈传宝分别致辞。
孙红培副校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下珠海校区的发展情况,北师大现代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及与中国现代史学会的重要关系,并充分肯定此次会议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张太原教授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洗清了近代以来中国所积累的一切屈辱,将其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非常确切,在毗邻澳门的珠海召开此次会议,各位学者对此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沈传宝研究员认为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首先存在以什么样的历史观为指导的问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正确二战史观、抗战史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抗战史研究,并且要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发出中国学界的声音。
二、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共分为两场,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皓主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授朱汉国作《浴火重生: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主旨报告,阐释了中华民族觉醒与团结的多维表现、多重动因与历史意义,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彻底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重塑了国家的精神面貌,并为此后中国的复兴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作《从持久战视角看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抗日主战场选择的得失》主旨报告,充分肯定了淞沪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但同时指出国民政府为把主战场由华北转移到华东,发动淞沪会战,迅速将战争实际地转化为全面战争,无论从获取有利的战略时间和空间看,还是从创造保存自己和增强本国战争实力看,都对中国持久战产生了负面影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陈谦平作《东方主战场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开启》主旨报告,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起步、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艰难曲折等问题,强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贡献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潘洵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主旨报告,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开辟了新路径、新局面:以文化重构重塑中华文明价值内核、以制度创新搭建现代文明制度框架、以社会动员聚合文明现代转型主体、以价值重塑凝练文明精神内核。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先初作《论毛泽东抗日思想的人民性》主旨报告,提出人民性是毛泽东抗日思想的显著特征。毛泽东的抗日思想,主要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全面抗战思想、持久战思想和游击战思想,人民性就体现在它们当中。在毛泽东抗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战的胜利最终成为人民的胜利。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徐行作《周恩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主旨报告,认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维护、巩固和发展中,周恩来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如此,与周恩来对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正确理解和认真执行及他的民主团结精神和高超协调能力分不开。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孙会修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教授瞿骏作《“家国天下”更生视野里的抗战》主旨报告,探讨抗战如何重塑中国人的家国观念与民族意识。抗战促使民众从家族、家乡认同转向国家认同,推动民族观念的普及与内地—沿海的思想交融,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与对中华文化有着“温情与敬意”的学者共同为赓续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努力。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杨瑞作《乡村抗战与复兴中华民族空间体系之建构及拓展》主旨报告,认为只有到乡村去,开发、拓展并构筑乡村抗战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的长期作战、持久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正是在以党为主体的领导、以乡村为主体构建抗战空间体系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晓鹏作《全民族抗战时期日伪河南省政区之演变》报告,系统梳理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日伪河南省政区之演变。在广大河南沦陷区,侵华日军先后扶植成立或调整组建了伪河南省自治政府、伪河南省公署、伪河南省政府等省级伪政权,并阴谋策划成立伪中原省;同时还建立了道、市、县等各级伪政权,不断强化其统治秩序,也改变着战时河南省的行政区划。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作《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华南统战策略的调适与转向》主旨报告,以《新华南》为切入点,从新的视角看待中共广东省委的统战实践。地处国统区的《新华南》从过分倚重统一战线,到政治斗争性的加强,再到隐蔽蛰伏、协调团结与斗争的办刊历程完整地展现了广东省委在统战实践中所经历的“左”右倾的痛苦拉锯,揭示出中共广东省委统一战线工作“从有到优”的另一侧面。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辉作《抗战时期古代将领的记忆建构及其内涵》主旨报告,指出抗战时期古代将领民族英雄记忆的内涵,通过大众读物、文艺作品、纪念空间等各种记忆载体,主要从抵御外侮、坚韧不拔、牺牲奉献三方面进行发掘和建构。这体现出历史记忆的现实意义,这些记忆往往被转化成精神品质和资源,激发国人的抗战热情和爱国情感,将之转化成抗战行动。
三、会议研讨
此次会议共设置三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均有五场讨论,每场讨论均设有主持人与总评人。与会学者围绕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宣传、抗战文艺、战时教育、战时财政、战时医疗卫生、根据地建设等议题展开汇报与讨论。会议论文呈现出史料扎实多元、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跨学科研究深度融合等特点,与会学者各抒己见,会场内交流广泛,气氛热烈。
四、综合讨论
综合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孙会修主持,与会学者积极发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提出,做研究要有“打通”的意识,分为“纵通”“横通”两个层面。“纵通”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时间走向去梳理史事,研究某个历史现象,不能只局限在某个短时段里;“横通”是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关联意识,还要考虑区域之间的联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洪河认为当下抗战史研究成绩显著,研究视野和方法不断创新,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在对已整理出版的文献利用不够,基层档案的发掘和利用困难,口述史料的利用有待加强等方面。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暨抗战精神研究中心教授肖红松提出了研究抗战史的三层思考:第一层,要先了解抗战前期传统中国社会的状态,还要关注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外部因素;第二层,不能简单用道德评判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时刻,以常情常理去理解;第三层,研究革命遗产继承问题时,要从三个视角——中共视角、革命史视角、时代视角贯通。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副主任兼历史学院院长、教授王铁军提出抗战史研究的几点建议:第一,可以更注重微观视角,研究某个地区、某个人的抗战经历,让研究更细化、更丰满;第二,创新时一定要注重逻辑,论文题目要有逻辑,章节之间、小节之间也要有逻辑关系;第三,历史研究要重视概念的准确性,不能乱用专用术语,用新概念时,一定要在研究中说清楚概念的定义和内容,不能只追求“新”而忽略“准”。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凯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史学工作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在于,它拉高了行业门槛,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就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但机遇也很明显,如果史学工作者有通史视野、贯通方法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能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让研究更成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翔指出当前史学研究面临分科过细、视野狭窄的困境,突破之道在于推动跨学科融合、提高分析能力、拓宽全球史视野,并关注技术变革。孙会修教授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建设与抗战类主题纪念馆调研的经历,针对抗战文物的收集、保存与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思考。
五、闭幕式
经过一天半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进入闭幕式环节。闭幕式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王毅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太原做总结发言。张太原教授结合中国现代史学会前几次年会阐述了学会的办会方针:会议主题通常比较宽泛,以吸引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会,扩大交流范围;提前筹备运营,尽早发布征文通知,给学者们充足的准备时间,吸引更多年轻学者参与;注重多学科、多系统的学者参会;会议期间尽可能设立评议环节,增加自由讨论时间,提倡“学术批评”。最后,张太原教授还对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会务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至此,“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中国现代史学会年会圆满闭幕。
撰稿:宋子玉
摄影:梁腾、蔡伟俊、毛泽民
审核:孙会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