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师生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北师大历史学院于11月8日—9日举办“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生骨干专题培训班,赴山东临沂开展实践培训活动。培训融合革命遗址参访、现场教学、专家讲座与红色观影,带领师生重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历史学院焦文霞、刘一璇、秦海燕老师带队,学院党团支部书记、班长等学生骨干参加活动。

8日上午,学院师生奔赴临沂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师生一行首先跟随讲解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主体展览,深入学习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英勇事迹。馆陈参观结束后,师生前往英烈亭,在粟裕将军墓前举办敬献花篮仪式。蒙蒙细雨中,全体师生肃立,向粟裕将军之墓三鞠躬、敬献花篮并整理绶带。在党旗前,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将对华野烈士的缅怀之情融进铿锵有力的誓言中。随后,师生登至孟良崮主峰实地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在大崮顶“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学院师生实地感悟到了毛主席所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深切领会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8日下午,师生先后参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东高庄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深入了解学习抗日战争期间以明德英、王焕于、张淑贞等为代表的“沂蒙红嫂”救护伤员、支援前线,抚养革命后代等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东高庄村的沉浸式展演厅中,师生了解到山东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陈若克同志为抗日牺牲的英勇事迹以及抗大文工团石峰同志为抗日毅然献出年轻的生命的故事。



8日晚间,师生于沂蒙干部学院内观看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该片改编自孟良崮战役中的真实支前事迹,师生为片中展现的老区人民对党的信任支持,沂蒙妇女奋力支前的故事而动容。
9日上午,历史学院师生前往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参观学习。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主题展览、抗大纪念碑林和影像资料学习馆内,师生深切领会到大青山胜利突围的历史意义,为抗大师生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召。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学院师生一同学习《沂蒙山小调》及其背后创作与传承的故事,深入领会了歌曲中饱含的沂蒙人民对家乡的深情与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9日下午,沂蒙干部学院庄晓旭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为学院师生作主题报告。他从追溯沂蒙精神的提出与演变历程入手,深刻阐释了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特点;并以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发布的法律法规为例,分析山东人民心向共产党,在战争的艰苦岁月与党同心同行的现实基础;报告最后,庄教授深入阐释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四条表述背后的深刻思想与指导意义。通过庄教授的讲解,学院师生两天来实地学习的收获得到融会贯通,对沂蒙地区的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


本次培训班以“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为主题,以抗日战争以来党在山东地区的坚强领导与沂蒙军民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学院师生认真开展实地参观学习、理论学习,在增进学识、锤炼党性的同时,也从“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中汲取到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决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何欣
蒙山高,沂水长,临沂处处好风光。特别高兴能够参与此次临沂培训活动,无论是实地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现场,观看《沂蒙六姐妹》电影,还是聆听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课程,我都获益匪浅。在雨中为粟裕将军献花,重温入党誓词,冒着蒙蒙细雨和同学们一起攀登孟良崮主峰,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感受那份“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灵魂和坚定信仰,在东高庄沉浸式剧场中,体会当年和我们一样大的前辈面对战争的无畏无惧,坐在院子里听着宋奶奶再次唱起沂蒙山小调……短短两天,我从未想过能感受这么多,能学到这么多,能记住这么多,临沂是个好地方,沂蒙人民更是个个都是英雄儿女,正是在此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更立志将这份精神始终铭记在心,以优秀的沂蒙前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并将其转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践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杜泽慧
有幸参加此次沂蒙党性教育培训,当双脚真切地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聆听红嫂的感人故事,瞻仰孟良崮的巍峨丰碑,追忆大青山突围的壮烈,那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在耳畔回响时,我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洗礼。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不是口号,是“红嫂”们用柔肩担起道义的壮举。她们用乳汁救护伤员,用生命掩护战士,这份超越血缘的鱼水深情,诠释了什么叫“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她们的大爱,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弱到强,正是因为她深深植根于人民,与人民群众形成了这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
孟良崮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尽,但那场气壮山河的决战,依然传递着信仰的力量。先烈们为了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信念,才赢得了战役的辉煌胜利,扭转了华东战局。这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大青山胜利突围,更是一部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英雄史诗。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以巨大的牺牲杀出重围,保存了革命火种。那种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沂蒙山小调》那优美的旋律,早已成为沂蒙精神的音乐符号。它唱出了这片土地的秀美,更唱响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这歌声,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奋进的号角。
此次培训,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和精神补钙。作为一名党员,我将把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攻坚克难,把培训中汲取的磅礴力量,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
蒋雅柔
曾几何时,我有幸在剧场里观看过舞剧《沂蒙颂》,彼时我只是被优美的舞蹈所吸引,对舞剧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此次的临沂党性教育之行,我跟随学院来到了革命老区沂蒙山,实地感受当地的革命情怀和动人故事。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展现的是战略决断与铁血牺牲,惨烈的围歼战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代价何其沉重;而沂蒙红嫂纪念馆则让我看到了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坚定信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记录了绝境中的英勇与智慧,在装备悬殊、四面合围的险境中,军政人员凭借灵活战术成功突围,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最鲜活的注脚,诠释了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作为青年党员,我将铭记这份由牺牲与奉献淬炼的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沂蒙精神。
石梦蝶
巍巍大青山,拳拳军民情。沂蒙精神来源于伟大的建党精神,他奔涌于齐鲁儿女的血脉中,赓续在齐鲁大地的基因里。有割歼国民党精锐主力74师、扭转华东战局的孟良崮战役,有众寡悬殊、反日伪军“铁壁合围大扫荡”的大青山突围鏖战,有口耳相传且在开国大典上奏响的红歌《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所到之处皆为红色热土和革命胜地。而正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一体共生的深厚联结,缔造了这座红色城市。有用乳汁救活身负重伤的子弟兵“沂蒙红嫂”明德英,有带领姐妹跳进冰冽河水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有牺牲前死死咬掉日军耳朵的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指导员程克,有与中国抗日军民并肩而立,血洒战场的美国记者汉斯·希伯。无数军民以血肉之躯直面敌军的钢铁洪流,为山东根据地保全了有生力量和革命火种。沂蒙精神不能忘,它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学生党员,更要牢记沂蒙精神的内涵,汲取党政军民一体共生的精髓,在学生工作中结合具体实际条件不断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在学风建设和社会服务中勇挑重担,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持续焕发活力。